什么是选择性传播?

评《超越中日对立的传播力》

日本《每日新闻》评论员 仓重笃郎

 

 

    对于中日关系恶化,报纸、电视等媒体报道是否也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呢?——由在中国第一线的特派员们带着这种反思撰写的新书最近得以问世。

    该书名为《超越中日对立的传播力》(段跃中编辑、日本侨报社出版)。我们透过字里行间隐约可见记者们的烦恼:他们时时刻刻在想着应该如何准确、详细地报道反日游行及尖阁(中国称“钓鱼岛”)问题,但这些报道却每每激起日本国内的反击声浪,然而接下来关于日方反应的报道又会进一步刺激中国,最终造成的是中日双方互不信任及厌恶感的加剧和升级。记者的使命感与新闻报道最终带来的负面效果,这种两难境地深深地困扰着他们。

    这种恶性循环有解决之道吗?书中介绍了他们为此所作的种种尝试与努力。

    例如,《读卖新闻》曾经有这么一篇附带照片的报道,照片的内容是:20129月,在狂热的反日游行队伍当中,一位年轻女子目光低垂郁郁前行;女子胸前抱着一块标语牌,上面写道:“我们的领土从不是打、砸、烧。这不是文革。我们的奥运会全世界都看了。请停止伤害。我记得,我们的祖国充满爱。”

    然而这篇报道来得并不容易。最先是该社北京支局在网上发现了这张照片,随后ー紧找到照片的作者,进而再联系上那位女子,然后对其进行了采访和报道。报道中记述说:那些文字她想了整整一晚上才想出来;在狂热的人群中虽然她也深感恐惧,但最终依然打出标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;可是,后来没多久她的标语牌就被人抢走了,被撕毁了……

    “虽然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,但很多中国人还是知书识礼、热情好客的,要把二者区别开来”(朝日新闻特派员);“要避免‘善恶二元论’的报道,即使是领土问题也不能只拘泥于政府立场而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思维”(共同社特派员);“要通过大量的采访,介绍那些在人权、环保等诸多领域与中国政府有不同声音的中国人,介绍他们的真实想法”(每日新闻特派员)。媒体们的想法和努力各有千秋。

    中国方面也是如此。一位负责经济报道的驻日记者感叹说:“靖国神社及领土问题自己并不很了解,但上面老是要求写这些东西,结果弄得中国民众误以为一部分过激的政治家就代表了整个日本。”

    英国历史学家爱コ华·霍列特·卡尔说,历史必然是有选择性的。历史,是由历史学家从纷繁芜杂的历史事实中,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拣拾出特定的事实编撰而成的。每天报道历史的媒体也需要做类似的工作——这首先需要多元化的视角与平衡感,其次就得看读者的选择性解读能力了。

(高华彬译。原载《每日新闻》2013918日,原文http://duan.jp/news/jp/20130918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