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声说话的中国人与在沉默中生存的日本人

 

  313日出版发行的《每日周刊》24日加大号,发表了日本著名作家佐高信撰写的第八届中国人日语获奖作品集《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声说话?》书评,题目是《“大声说话”的中国人与在“沉默”中生存的日本人相互理解的智慧》。

  书评全文如下:

 

日中交流研究所所长段跃中先生编了一本书名叫《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声说话?》(日本侨报社),这本书是“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集”。该书收集了“中国年轻人的心声”,是第八届作文大赛的作品集。而作文的作者们都是从未有过赴日留学经验的中国学生。

作文题目十分新颖,里面不乏各种有趣的内容。大连交通大学的李书h在作文开头写道,在巴黎圣母院里贴有用汉字书写的“请安静”。

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李艳蕊的解释很有说服力,她说包括她的老家在内,中国13亿人口中约有9亿是农民,他们在农田或市场总是大声寒暄,比如“你家的玉米长得好哇”,“哪里哪里,最近气候不太好”等等。中国人就是喜欢这种热闹。李同学指出,“最近从农村搬到城市的人越来越多了,他们把大声说话的习惯也带了过来。”

长春工业大学的黄慧婷写的是中国男生与日本女生谈恋爱,但是进展不顺利的事情。“我受不了了。跟你在一起真丢人。你怎么总是那么大声说话啊,真难以置信!”男生看着怒发冲冠的女生,沉默了一刻继而笑着说道:“我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啊。当然对你也是一样。”

 

两国需要象征中日友好的熊猫那样的“钝感力”

 

基于这样的不同,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王威这样说道:“在人口总和超过14亿的两个国家里,只有1%的政治家、经济评论家在报纸或电视上谈论两国之间的事,这难道不奇怪吗?比起政治家、经济学家,普通的劳动人民的人数要多得多。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真实情况,不得不看这个国家的普通民众。不要总强调利益,而要强调文化的共鸣和人间的温情。对于别国的道コ观,不要指责而要理解。这才是两国的媒体应该持有的态度。”

华东师范大学钱添写的“看看熊猫吧!”也值得一读。中日两国之间要跨越K暗的过去,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,构筑持久的和平,就需要像熊猫那样的“钝感力”。

“熊猫绝不是对事物反应迟钝,它只是生活地游刃有余而已。我们两国人民要提高亲近感,也不能凡事都大惊小怪,而要彼此抱着宽容的态度处理事情。”看到这里,我不禁觉得象征中日友好的熊猫身上又多了一层含义。

日本女演员檀丽(檀れい)曾经在一期电视节目上被问道“对哪个国家感兴趣”时回答,“以前的中国”。“以前的中国”与现在相反,“沉默”是主要问题。

排除了奴隶根性的鲁迅曾这样感叹:“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沉默不言的理由了。啊,沉默!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。”

现在,日本正在“沉默中灭亡”。无论如何,在“为什么要学日语呢”这种不解的白眼中学习日语的年轻人的作文是十分宝贵的。